2010 年初,比特币价格仅为 0.003 美元左右,按当时 1 美元兑换 6.8 元人民币的汇率计算,1 元人民币可兑换约 48 枚比特币。一万元人民币在年初能买入近 48 万枚比特币,即便是到了当年 7 月,发生 “披萨交易” 时(1 万枚比特币换两个披萨,折合单价 0.0041 美元),一万元仍能购入约 36 万枚。到了 2010 年底,比特币价格涨至 0.3 美元,此时一万元可购买约 5000 枚,虽数量减少,但对比后来的涨幅仍微不足道。
当时购买比特币的渠道比 2009 年稍多,但依旧简陋。全球首个正规交易所 Mt.Gox 于 2010 年 7 月上线,初期仅支持美元交易,用户需通过国际转账充值,流程繁琐且手续费高昂。中国用户若想参与,更多依赖 Bitcointalk 论坛的私下交易,例如在中文板块发帖联系卖家,通过 PayPal 或银行转账完成交易,再手动转移比特币到本地钱包。那时的交易缺乏担保机制,一万块钱的投入在当时已属 “大额资金”,需要承担极高的信任风险 —— 卖家可能收币后不转账,或钱包私钥管理不当导致资产丢失。
这场 “投资” 的戏剧性在于后续的价格裂变。2011 年比特币涨至 32 美元,当年买入的一万元资产已增值至数十万元;2013 年突破 1000 美元时,资产规模达数千万元;2021 年峰值时,36 万枚比特币市值超过 700 亿美元,即便经历多次熊市回调,到 2025 年仍价值数百亿美元。这种涨幅远超人类历史上任何资产,堪称金融史上的奇迹。
但在 2010 年,这样的投资几乎无人问津。当时比特币既无实际应用场景,也缺乏监管认可,一万元在普通人眼中,更愿意投入房产或股市。最早的持有者多是密码学爱好者,如程序员拉斯洛用 1 万枚比特币购买披萨的 “史上最贵午餐”,就发生在 2010 年 5 月,那时没人意识到这两个披萨在未来会价值上亿美元。